办小事情 写大文章——天津市细处入手提升工伤保险管理服务水平

admin 462 2022-11-17


办小事情 写大文章——天津市细处入手提升工伤保险管理服务水平

一条提示短信,送去一份关心、一份及时;

一张慰问卡,送去一份温暖、一份宽慰;

一台制氧机,送去一份便捷、一份贴心。

在工伤保险制度体系初步健全、工作基本步入正轨的情况下,近年来,天津市启动一系列精细化管理和人文服务工作,在推动工伤保险管理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的同时,也得到参保单位和工伤职工的好评。

用册子送去一份贴心

来到中国(天津)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中心不到3分钟,北京铁路局天津车辆段劳动人事科副科长杜洪祝,不仅顺利领到了同事的工伤认定书,而且还多了个封面印有心形图案的信封。他打开信封,工伤职工慰问卡、天津市工伤保险服务指南从中滑出。

“别看小册子不大,可实用着呢” 谈及这两个再熟悉不过的册子,杜洪祝打开了话匣子。在杜洪祝看来,小册子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为工伤职工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指导,减少参保单位麻烦。“如果参保人员受了工伤,他们最关心的应该是自己能到哪里治疗?治疗期间能享受什么待遇?医药费怎么报销?这些疑问从这里面都能找到答案”指着服务指南中如何申请工伤认定、如何申报工伤保险待遇、天津市工伤保险定点康复机构、天津市工伤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以及每个问题后简洁实用的回答,杜洪祝向记者做了介绍:“工伤职工拿到这两个小册子,就明白了自己的责权利,和企业就少了很多扯皮的事。”

而在同是前来办理业务的某电力企业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姜开训看来,这两本小册子还有抚慰心理的作用。“你看看这里说的话多温馨。”顺着他手指的地方望去,进入记者视线的是慰问卡上一行行温暖人心的文字:亲爱的朋友,一次意外,使您遭受痛苦;一次折翼,让您暂别蓝天。但是,有全社会的关爱,有工伤保险的护卫,我们将风雨同舟……

天津市工伤保险服务工作之细并不只体现在上述方面。“我们建立起了统一的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操作规程,同时在所有服务窗口都张贴了统一的标牌,使服务对象在哪都能得到统一有序的服务。”天津市人社局工伤保险处工作人员王建强告诉记者。

如此服务带来的是相关方面的高度评价。

“脉络清楚了,操作有抓手了,考核有标准了。”基层工作人员备感轻松。

“程序明了,要件少了,时间短了。”用人单位和工伤职工啧啧夸赞。

用快捷送去一份温暖

在天津市人社局看来,工伤保险人文服务工作应该体现在“快”上。

王建强告诉记者,为解决重伤人员抢救期间医疗费的垫付压力,他们缩短了工伤认定和费用结算时间,2013年9月,天津市建立了工伤认定和医疗费用快速结算机制。“对事实清楚无争议的案件,我们在3日内就能作出认定,最长不会超过10天。一经认定,医疗费用就即时联网结算,减轻了参保单位和职工的垫付负担。”

如此工作的开展,让昔日困扰参保单位和工伤职工的治疗费用垫付压力得到有效缓解。2013年10月,天津市某劳务派遣公司农民工张明(化名)在工作中发生工伤,左臂被严重绞伤。得知情况后,天津市工伤保险部门立即启动工伤调查,现场核实职工身份与案情,及时作出工伤认定,医疗机构随即办理联网结算,当天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医疗费1.8万元,减轻了资金并不宽裕的劳务派遣公司的负担。

在天津,快捷的服务并不只体现在待遇支付方面。王建强告诉记者,为了保证工伤职工在***时间了解工伤认定、鉴定情况,天津市人社局还向工伤患者发短信通知。

“你看,是这样的。”指着天津市工伤保险操作系统的页面,“×××同志,您的工伤认定申请经人社部门核实已确定为工伤,请及时查收认定工伤决定书,并办理相关手续”王建强向记者介绍。

用走访送去一份贴心

“本来我身体就不利落,每年还要折腾一次。”想起昔日到定点医疗机构接受吸氧治疗的日子,原天津市耐火厂尘肺病职工王海就头疼不已,“不去没办法,这个病弄得我隔段时间不吸氧胸口就闷得慌,特别是在三伏天和三九天,有时还要卧床。”

虽然也曾有过购买一台制氧机的想法,但家庭经济条件有限,王海只得作罢。就在他对此事不再抱有想法时,厂里打来一个电话,“政府要送给我一台制氧机,可把我乐坏了。”

今年春节刚过,一台崭新的制氧机出现在王海家。“现在,我每天中午吸一个小时氧气,晚上临睡前再吸一次,胸闷好多了。”病痛的减轻,不仅让王海过上了轻松的生活,而且还让他做出了一个决定——今年不去医院治疗了。

在天津,有和王海共同经历的尘肺病职工还有很多。如此转变的出现,和天津市工伤保险部门的基层走访工作密不可分。王建强告诉记者,为掌握工伤职工的基础信息,并向他们提供贴心的服务,近年来,天津市工伤保险部门一直坚持开展困难工伤职工走访活动,仅2013年,他们就走访近千人。“正是在走访中,我们发现很多尘肺病参保患者到医疗机构吸氧治疗存在很多不便,特别是雾霾天气严重时,他们吸氧更急迫,困难也更多。”

为解决这一问题,天津市人社局将制氧机纳入辅具器械目录,并组织劳动能力鉴定专家集中审核,在将制氧机送到工伤职工家中的同时,也将一份政府的关心送到尘肺病患者心中。

上一篇:云南:积极推进疫情防控期间稳就业工作
下一篇:云南:“就业特派员”护航返岗复工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