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黄土岗上起宏图

admin 480 2022-12-22


漯河:黄土岗上起宏图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十年不过沧海一粟,但对于召陵区来说,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每一个重要时间节点的背后,都蕴藏着一段历史,特别是对于攻坚发展中的召陵区来说,十年连接着过去和未来,承载着新使命与新希望。

这十年,召陵区砥砺奋进、攻坚破难,围绕电子信息和食品加工两大产业,招商引资、调整结构、培植财源,建起了聚集100多家企业的东城产业集聚区;这十年,召陵区拓宽视野、高端定位,围绕拉大城区框架和拓宽发展空间,突出重点、破旧立新、提升形象,一座现代化美丽宜居新城快速崛起;这十年,召陵区发展为民、改善民生,围绕群众关心的实事,转变作风、做实做细、持续用力,让生活在这里的广大人民群众倍感幸福和温暖;……“回眸十年发展,召陵区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发展的目标始终没有变:从拆除300多座黏土砖瓦窑场,在‘一张白纸’上艰苦创业,扎扎实实打基础,到确立主导产业,精心实施‘外向带动’、‘工业立区’两大战略,加快富民强区和质量效益兴区……十年来,无论是‘布点’还是‘铺面’,全区上下爬坡过坎、接力发展、赶超跨越的思路在探索中愈加清晰,特别是十年发展形成的改革的精神、务实的作风、为民的情怀,更成为全区发展的力量之源和不竭动力。”召陵区委书记洪利民说。

从建区之初只有十几家规模以上企业,到建成一个全省环境友好型示范产业集聚区,召陵区的十年是快速发展的十年

十年工业经济发展,带给召陵区更多的是发展的思考、改革的信心、攻坚的勇气和转型升级的智慧。

回顾十年前的发展情景,新区的许多建设者对那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基础弱、产业少,工业经济发展几乎是一张白纸。”“工业方面,规模以上企业只有18家,这个数字在当时全 省各个县区中是最少的;年纳税10万元以上企业仅7家,区地方财政收入的66%来自黏土砖瓦窑业。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仅为49.9%……”新区建设者们深有感触。

基础之弱、发展之难超乎想象。特别是在当时,召陵区是全省黏土砖瓦窑场数量最多、布局最集中的县区。大片的黏土砖瓦窑场,既浪费资源,占用土地,又严重污染环境。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实现召陵区经济的健康发展,成为召陵区发展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面对百业待举的局面,需要新思路和‘大手笔’。召陵区发展的‘大手笔’就是:区委、区政府牢牢坚持发展***要务,带领全区干部群众攻坚破难,彻底整治黏土砖瓦窑业,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区委书记洪利民说。

新区成立的第三年,召陵区用100天时间拆除了300多座黏土砖瓦窑场。同时,以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区为目标,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为主线,精心实施“外向带动”、“工业立区”两大战略,全面加快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抓经济、强工业、上项目,高端定位、破旧立新、创新发展……召陵区沿着“开放兴区、经济强区”的发展方向,扬起了“只争朝夕上项目、全力以赴抓投资”的风帆,在加快发展的征途中破浪前行———如今,召陵区建设了规划面积21.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的东城产业集聚区,已累计入驻企业117家,投产70家;采取“企业投资、园区共建”的模式,建设了总投资30亿元、占地面积700亩、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的东兴电子产业城;培育形成了食品加工业和电子信息业两大主导产业,双汇、银鸽、海尔、格力、勤上光电等10家上市公司在此落户。

更值得一提的是,着眼于做大做强,召陵区不断培育壮大本土经济,双汇、银鸽、3515、兴茂钛业、世林冶金等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本土重点企业的聚集效应,实现了经济发展的攀升。预计2014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40亿元,是2004年的3.9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0亿元,是2004年的20.4倍;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4年的49.9%上升为2014年的67.8%,工业经济成为召陵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从一张白纸到崛起一座现代化宜居新城,召陵区的十年是开拓进取的十年

城市建设,代表着城市形象,影响着城市发展,其建设成效如何,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发展档次。

在召陵区有着多年城建工作经历的张俊勇,清晰地记得区划时所面临的困难:“刚区划时,办公无场所,区四大班子领导集中在召陵镇办公,区直30多个单位挤在金山路北段的一栋楼上,还有近10个单位租民房、驻企业。”办公场所大部分是租来的。那么,体现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干线公路建设、农村公路建设是什么样的?“区划前只有一条省道,农村公路更不用提了,遇上下雨天,泥泞不堪,群众走着就不方便,更不用说通车了。”村民回忆。“基础设施落后,老城区脏乱,农村群众出行难……”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使基础建设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2006年年初,召陵区成立了行政新区管委会,按照“新区出形象、老城区变面貌、小城镇创特色、交通上水平”的思路,掀起了新区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

为把行政新区规划好、建设好,该区先后组织人员到深圳、石家庄、山东、洛阳等地学习城市建设经验。聘请省、市专家对4个规划方案和6个综合办公大楼单体设计方案进行评审,最终确定了由华中科技大学规划研究院编制设计的行政新区18平方公里控制性详规和综合办公大楼方案。

与此同时,克服新区底子薄、经济基础弱的不足,采取BT、BOT、社会化融资等多种方式,破解新区建设融资瓶颈,分步实施行政新区、道路硬化、供水系统等城市建设重点工程。

埋头苦干、艰苦创业,不畏困难、勇争一流。着眼立足长远、打牢基础的发展规划,以及建设“环境优美的生态宜居区、漯河城市建设的次中心”的目标,召陵区在克难攻坚的道路上奋力前行:2006年,召陵行政新区中心区道路框架形成,12座高楼拔地而起,综合办公大楼于次年7月投入使用。

2008年,城乡公路密度比区划时翻了两番多,饮水安全建设被确定为“全国饮水安全建设管理改革实验区”、“全省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区”。

2010年,老城区完成拆迁改造10万平方米,新建商住面积16万平方米。

到2014年11月,召陵区累计投入4亿元用于行政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形 成以教育行政、居住小区、商贸物流、休闲娱乐等板块组团发展的建设格局;供排水设施“雨污分流”,漯河市一流;建成了电力“双回路”的地下强弱电管网体系,改变传统强弱电高空架设方式;完成了“引沙入黑”工程,可解决市区东部建成区今后30年的排水问题;建成的市民广场公园,以及景观河汾河游园、瑞贝卡游园等街头公园,更成为市民观景游玩的好去处。

从就医、教育到养老、社保,民生事业惠及更多群众,召陵区的十年是发展为民的十年

“这十年,我们看到了区里实实在在的变化。对俺老百姓来说,从就医、教育到养老、社保,民生政策是越来越好!”初冬时节,在召陵区社区、农村群众中采访,看到的是民生和谐的景象,一件件民生实事的办结,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解决群众生活的困难、早日补齐民生短板,既是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召陵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重点。从衣、食、住、行,到物价、就业、社保等,只要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就会被列入召陵区工作的重点内容。

采访中,得到的一组文字和连年攀升的数字,更能代表发展起来的召陵区在改善民生事业中的投入:2012年,全区用于改善民生的支出达8.6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9%;

2013年,全区用于改善民生的支出达10.2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6%;

特别是今年以来,召陵区持续加大投入,结合“创卫”工作的开展,完成了117个老旧小区、16条街道和背街小巷的整治改造,建成街头公共游园11个……全年用于改善民生的资金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保持在80%以上。

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用心、用力、用情,发展为民,更体现在一次次具体的工作中:在教育均衡方面,召陵区加快布局调整,进一步增加优质学校总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招聘***教师充实到偏远乡镇;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新建改建了一批寄宿制学校;在行政新区新建了标准化的中学和小学,全区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在医疗保障方面,召陵区认真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新农合实行门诊统筹,从村卫生室到省城大医院,看病都可以直接报销,群众看病买药越来越便宜。同时,投资建设了召陵区人民医院新址项目,近日已开始运营,改变了召陵行政新区无大型综合性医院的格局。

在弱势群体帮扶方面,召陵区经常开展贫困帮扶送温暖活动,突出对弱势群体的帮扶,“五保”集中供养率由过去的30%提高到现在的70%。

特别是今年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召陵区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用好“转作风、惠民生、促攻坚、创新业”载体,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把一批民生实事办到了群众的心坎上。

上一篇:我省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4858.8万人基本实现参保人群全覆盖
下一篇:截***5月底河南向市县累计下达3884亿元 民生保障资金投入“应保尽保”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