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之路该怎么走(如何推进城镇化发展)

admin 543 2022-07-08


王雷保

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任务,明确了我国实现现代化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本路径。但城镇化之路怎么走?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厘清并凝聚共识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我们就可以少走弯路,减少损失浪费,降低城镇化的成本。

一、为什么当前要强调推进城镇化?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城镇化作为2013年六项任务之一,可见城镇化是当前的一项迫切任务。这是因为经济社会发展一些重大而紧迫的问题需要通过推进城镇化来加以解决。

一是扩大内需。环顾全球,发达经济体都面临发展困境,都不可能在短期内缓解。他们纷纷搞起量化宽松,竞相货币贬值,祭出贸易保护主义,摆出要打货币战、贸易战的架势。去年我国外贸计划没有完成,进出口总额只增长6.2%,低于10%的预期。今年也好不到哪里去。商务部发言人甚***不敢说预期的指标,可见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此情况下,我国经济发展只有依靠内需,要把增长的基点放在国内市场上。内需在哪里?最大的内需就在于逐步推进城镇化,逐步把农民变成市民,从而提高他们的消费水平。2011年农民的消费支出只有市民消费支出的34.4%(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15160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5221元)。城镇化带动内需的另一个方面是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包括道路交通、电讯电力、供水排水、医疗、教育、住房等等。有人测算,一个农民进城带动投资需求约10万元。可见,城镇化的推进,带动的内需是巨大的。

二是缩小贫富差距。贫富差距大是当前被广为诟病的问题。贫富差距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收入差距,二是城乡差距,三是地区差距。为缩小地区差距,中央从上世纪末开始就相继实施 “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战略,并已显成效。要缩小收入差距,除了加快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反贪腐、反垄断外,最根本的是要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教育、技能水平。教育程度的高低与收入水平的高低成正比,几乎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为缩小城乡差距,中央多年来也采取了诸如免除农业税,给予农业、农民各项补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和农产品指导价,加大农村建设的投入等等措施,但最根本的还是要推进城镇化,逐步地把更多的农民变成市民。

三是解决“三农”问题。何谓“三农”问题?一般是指“农业弱质、农村贫困、农民穷苦”,与之相对应就是要“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中央多年都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每年的财政支出用于“三农”的都在三分之一以上。“三农”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很难解决,根本原因是我国人多地少,农民靠一亩三分地富不起来。所以专家们都说:“要富裕农民先要减少农民。”试想如果我国农村每个农民种100亩地,那么靠种粮食也可以富起来。把农业劳动力从农村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是农民走上富裕的必由之路。前三十多年,我国2亿多农民工走出农村,不仅每年获得几万亿元的工资收入,粮食也获得连年增产。可见推进城镇化,使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土地集约化耕种和经营,一定会加快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的进程。

四是改善5800万留守儿童2700万(跟随父母)流动儿童的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大量事实证明,目前由于父母进城打工,跟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和跟随父母在打工地生活的流动儿童,他们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都十分堪忧。长此以往,将不可避免地在他们的心理和生理上带来许多的损害,不仅会埋没众多***人才,而且可能今后很长时间给社会带来不和谐因素,甚***隐患。这将是我们***难以估量的损失。而要能解决这个难题,有序推进城镇化是不二选择。

五是解决一年一度的“大迁徙”这一世界奇观。每年春节,农民工回家过年不仅给交通运输部门带来巨大压力,也给许多城市造成诸多不便。农民工更是要花掉几乎半年的积蓄,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扔”在了路上。逐步实现城镇化,让他们在打工城镇定居下来,一家团聚,过上有尊严的安定的生活,显然是对大家都有利的事情。

二、城镇化之路怎么走?

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推进城镇化,每年上千万农民变成市民,是世界发展的历史上***的伟大事业,是一个规模庞大,各方面联动紧密,关系复杂,相互影响的系统工程,牵一发动全身,因此必须做好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确定整体工作方针政策和可操作的实施步骤。我相信,中央将召开有关推进城镇化工作的专门会议,明确负总责的主管部门,作出开展此项工作的计划和部署。我以为下面五个问题是值得重视和注意的。

(一)改革先行,不能“贫困横移”。最重要的改革是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户改的目的是解决给进城农民以市民待遇,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显然这是要花大钱的,将大幅度增加有关政府的财政支出,不是发个“通知”就解决问题那么简单。因此,有关政府放开户口限制时必须保证取得城市户口的农民能同时享受到教育、医疗、社保等与市民相同的待遇标准,要算算为此须增加多少支出,财政能否承受?因为目前在这些方面不少地方都有差别,越是大城市差别越大。土地制度改革主要是把农民在农村的资产或承包的权利赋予农民,具体做法就是确权发证,让这些“权利”可随农民的流动而流转,可以作为抵押在银行取得资金。农民有了这些“资产”,他们进城就有了底气,作为定居、就业、发家的基础。否则农民进城就只能“贫困横移”,其结果就会是世界许多***出现过的大量“贫民窟”。我们的城镇化要避免此种景象。

(二)坚持市场化导向,避免“长官意志”。切忌用计划经济的思维来指导城镇化。过去不少地方都是官员们拍拍脑袋决定圈一块地搞个园区,搞个项目,搞个“xx工程”。一些被讥讽为开而不发的“开发区”,不知浪费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推进城镇化一定不要重复此种错误。一个园区定错了,一个项目定错了,“xx工程”搞错了带来损失还是局部的,挽回起来也相对容易,如果一个地方城镇化的布局、投资和建设搞错了,那带来的损失和祸害将是全局性的,甚***要危害几代人。以市场作导向,就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马路很宽,楼盘很高,就缺人气的“鬼城”出现。

市场化导向并不否定政府的作用,也不否定规划的重要性。关键是政府应该管自己该管的事,政府领导不要去当“***规划师”。推进城镇化建设不能单纯追求GDP,要坚持“五位一体”全面发展,坚持走低碳、环保、绿色之路。保证达此目的,正是各级政府不可推卸之责。

(三)尊重农民自愿,不能人为“造城”。一座城镇要把人聚集起来是需要许多条件的。之所以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是人口逐渐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历史,就是因为城市比农村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有更好一些的生活条件,子女有更好的教育成长环境。农民愿不愿意进城,他们会根据自身的条件,生活的习惯和各方面的要求进行反复权衡比较最后才做决定的。那种赶农民进城,赶农民“上楼”的行为必须坚决制止。何况城镇化并不是不要农村,必须把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是进城还是下乡完全应由农民自愿选择,而且来去自由。在政策、制度安排方面要做到合情合理,科学得当,为农民自愿选择提供方便。只有这样,我国城乡根据各自的特长优势才会竞相发展兴旺繁荣起来。

(四)与农业现代化密切结合,相互协调。更多的农民进城,农村种地的劳动力减少,正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契机。除了土地耕种,从种到收的全过程将逐步用机械代替手工劳动外,还有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储存运销等各个方面,还有畜产品、林产品、渔产品的生产加工的机械化现代化,都应当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内容。因此,农村的发展空间很大,一定会吸引大批有眼光有胆识的国内外投资者。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而成为一种潮流,使我国农业现代化获得强大的推动力。这里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守住耕地红线,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尽管我国粮食“九连增”,但仍处于“紧平衡”状态。这是我国人多地少这一根本国情决定的。保持粮食基本自给,是必须毫不动摇长期坚持的根本方针。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工商资本下乡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有关部门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五)大力发展服务业,解决农民进城后的就业问题。城镇化的推进,人口聚集程度的提高,必然对服务业提出更多要求。而农民进城以后的就业也必须有更多的渠道,发展服务业正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有效平台。毕竟城市建设必须以老百姓生活舒适、方便、和谐为最高标准。除了商贸餐饮、家政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外。生产性服务业和某些为农业服务的保险金融等高端服务更应受到关注和重视。举个例子,我们经常见到农民买了假种子、假化肥之类而受害且投诉无门的报道,保险公司能不能设计一款产品来保障农民的利益呢?只要农民买了经保险的种子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农资,一旦因其假冒伪劣而歉收或绝收,则由保险公司按正常收成包赔全部损失。这样的业务几十年前美国就有了。美国农民曾开玩笑说,他最希望发生虫害,因为一旦绝收,他就省事了,不要收庄稼了,都由保险公司包赔了。

上一篇:开拓创新 奋发有为 扎实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改革发展(开拓创新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超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岗位技能提升目标)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