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春风暖——西藏人社系统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雪域高原的脱贫路)

admin 733 2022-08-23


雪域高原春风暖——西藏人社系统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雪域高原的脱贫路)

最近一段时间,西藏察雅县卡贡乡的向曲大娘的开心事儿越来越多。

“我每年有2000多元的养老保险可以拿,儿媳也有生态扶贫公益岗位,现在我住进了安居工程房,由人社干部结对帮扶,生了病有家庭签约医生,两个孙女上学也不要钱。”大娘乐呵呵地说道。

而在几年之前,向曲大娘还因为儿子去世,家里缺乏劳力,成了乡里贫困程度较深的贫困户。“现在吃的住的都有了保障,感谢党和政府。”

西藏,集高海拔地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于一体,是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中面积最大的片区和***以全区整体划入贫困区的省区,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扶贫任务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人社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以脱真贫、真脱贫、不返贫为目标,围绕人社主要职责和中心任务,聚焦就业扶贫、技能扶贫、社保扶贫、人才扶贫等方面,将党和政府的关怀洒满雪域高原。

家门口也能有好工作

走进昌都市洛隆县马利镇嘉萨藏香制造厂,轰鸣的机器正在将藏香切割分段,车间里工人们忙碌着将藏香包装好,藏香的香味弥漫着整个车间。

公司的老板郎卡次旺是一名返乡大学生。大学毕业后,2017年郎卡次旺毅然返乡开起了公司。“公司成立后,由于资金有限,没有更换设备。2018年县人社局知道情况后多方协调,帮助我先后领取了创业启动资金5万元和水电补贴15450元;并且把我们公司制作的藏香放在人社局就业服务大厅作为展品。”提到人社局的帮助,郎卡次旺赞不绝口。目前嘉萨藏香制造厂年收入达10万元左右,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6人就业。

郎卡次旺的故事,是西藏人社部门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一个缩影。对有创业意愿、有创业能力的人员,人社系统组织有资质和培训能力的机构开展创业培训和指导,提高创业成功率。2018年上半年共开展创业培训46期,成功创业119人,创业带动就业645人。

利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扶贫产业项目、援藏项目以及***、自治区重点项目建设契机,人社部门强化项目带动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力度。察雅县吉塘镇在康巴藏式民族服饰制作方面有着几百年的悠久历史,是察雅县委、县政府重点支持的扶贫产业项目。2016年人社局申请政府资金20余万元,对察雅县康巴民族服装厂实施了对口帮扶。目前服装厂年销售额达到180余万元,净利润70余万元。直接带动31户贫困户89人实现长期稳定就业,人均年增收7000元左右。

各市县人社部门结合实际,探索富有特色的就业扶贫路子。山南市广泛组建民工联队,一个村成立一个30人左右的联队进行外出务工,成立民工联队的村子要求***少组织60%以上的劳动力务工,务工群众最低月收入要达到3000元以上。2018年以来,全市组建民工联队726个,带动27532人务工,人均增收1.2万元以上。日喀则市创立“1+X就业模式”,一家施工单位带动若干名贫困人员培训、就业。

各地人社系统还积极与对口援藏省市协调,拓宽区外就业渠道。昌都市自2016年以来累计举办三场援昌省市、企业就业援藏人力资源专场招聘会,提供区外就业岗位5000余个,实现112名农牧民群众区外就业,人均实现月收入3000元以上。

为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西藏人社系统通过入户调查、上门走访,借助报刊、电台、网络等形式,为贫困人口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就业推荐等服务。昌都市实行登门服务制定就业创业帮扶方案、登门服务开展政策宣传、登门服务开展就业引导、登门服务介绍就业岗位和招聘会“四个登门服务”,及时将岗位信息送到贫困人口手中。

通过多种方式广开就业渠道,2016年***2018年,全区实现贫困人口转移就业14.77万人。

技能培训增强脱贫内生力

在洛隆县彩虹民族文化工贸有限公司里,几名学徒画师正在画板上专心致志地作画,工作区域内只能听到沙沙的画笔声。

公司创始人朗杰是洛隆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康沙镇藏式绘画和木器彩绘技艺的传承人。因为缺乏资金和绘画技术人才,公司运营一度陷入了困境。县人社局在了解问题后,委托朗杰的公司开展了2期建档立卡贫困户藏式绘画技能培训,培训后学员留到公司就业,共计培训110人,向公司提供培训资金59.4万元,既帮助公司解决了资金和人才缺乏的问题,同时帮助培训就业学员实现了年均增收2万余元。贫困户宗珠绕邓参加培训后,留在彩虹文化公司就业,他满怀激动地说:“是党和***给了我脱贫致富的路子,我们家就有收入来源了,生活会越过越好,脱贫的日子也会越来越近。”

西藏现有贫困人口中16到60岁的有19.2万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达16.3万人,然而很多人观念较为落后,参加技能培训主动性不强,对劳动密集型、收入相对较低的岗位不愿意干,行为比较散漫、无法适应企业管理约束。缺乏技能、难以就业是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开展技能培训是比较直接有效的扶贫手段。

西藏技工院校建设相对薄弱,西藏人社系统在培训方式上注重因地制宜,以企业为基地,充分发挥民间技能人才作用,按照“谁提供培训岗位,解决就业,就把培训资金给谁”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训促就业为目标,采取订单式、定向式等培训模式,增强培训实效性、针对性。昌都市推行“1+N”精准军旅式培训,把军旅式培训贯穿各项技能培训始终,把民兵预备役集中军训、订单式、定向式、企业代包、基地协会、干群联动、互联网+、以师带徒、典型示范、援藏培训等各种培训方式相结合。通过培训使参与培训人员不仅提升了就业技能,也转变了思想观念,增强了组织纪律性,为外出就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对于因为交通不便地区的贫困群众,人社局通过主动与扶贫部门衔接,掌握建档立卡贫困群体中有培训就业意愿人员基本情况,组织民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等师资力量“送培下乡”,把技能培训送到农牧民群众家门口。

人社部门还积极协调对口援藏省市的资源,将培训人员送到对口援藏地参加培训。昌都市2016年以来共组织600人在福建、重庆、武汉宝武钢铁等地培训。林芝市通过援藏省市帮助开展3D打印技术培训,有效丰富林芝旅游文化产品种类,带动了贫困群众就业创业。

通过人社系统组织的技能培训,不仅有效促进了贫困劳动力就业,有的人还走上了创业之路。

布许次巴饭店里,泽巴卓玛穿梭在各个餐桌前。她是饭店的老板。创业前,她在餐厅当过服务员,建筑工地上打过零工从事着各行各业的工作。“2017年镇里组织我参加人社局厨师技能培训,最开始由于长期思想的闭塞并不愿意参加。但在政府耐心的宣传讲解下参加了人社局组织的厨师技能培训。”如今泽巴卓玛的饭店一年收入达到五万元。“现在精准扶贫的政策好,孩子上学不交钱,打工也有人帮忙,求神拜佛不如在党的好政策下自己动手加油干。”泽巴卓玛说道。

2016年***2018年,自治区共下达贫困农牧民技能培训补助资金2.1亿元,培训贫困人口13.49万人。

社保惠民有保障

5月7号下午,在察雅县卡贡乡的农业银行网点外面,等待领取新社保卡的群众排成了长队。“我5岁的女儿斯朗措姆现在也有社保卡了,工作人员告诉我,社保卡里加载了金融、医保、养老待遇等多种功能,只要有一张社保卡,就不用再带其他卡了,太方便了。”一位藏族母亲高兴地展示着女儿新发的社保卡。

“2017年底西藏建成了数字认证中心(RA),在全国率先通过了第三代社保卡技术测试,并在各省配合支持下通过了应用测试,目前发放的第三代社保卡在全国各地都能实现社保和金融功能。2017年以来,西藏共有300多万常住居民进行了社保卡数据采集,经对比核实后制卡,目前已制卡270万余张。”人社部援藏干部、西藏人社厅副厅长王志强介绍。

西藏直到2016年仍是全国***没有发放社保卡的省份,人社信息化基础十分薄弱。在人社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于2017年8月实现了西藏社保卡***,同步建成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平台。西藏人社系统还积极开展社会保障“玉麦行”活动,建立了西藏***县以下基层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并有计划分批次推动21个边境县(区)基层社会保险社会化服务平台建设。

西藏地广人稀,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21人,推进社会保障工作的难度很大。

为此西藏人社系统不懈奋斗,社保兜底效果日益增强。切实做好社会保险扶贫,将城乡居民中一二级重度残疾人、孤寡老人、低保对象以及建档立卡未标注脱贫贫困人员等缴费困难群体纳入政府代缴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的范围,并享受相应政府补贴。实施“社会保障阳光普照工程”,全面落实贫困人口各项参保优惠及代缴补贴政策。将全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由月人均150元提高到180元。截止到2018年9月,实际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的困难群体人数为3.93万人,其中建档立卡未标注脱贫人口2万人;建档立卡未标注脱贫人口代缴金额285.71万元。

人社脱贫攻坚路上,既有惠民政策的提质加码,也有定点扶贫的坚守执着。

康沙镇查然村是昌都市人社局的定点帮扶村落,走进村委会大院,一个到处玩耍的身影惹人注目。这个孩子是人社局驻村工作队长巴姆的孩子,也被村民们称为“最小的驻村工作队员”。“察然村离市里两百多公里,刚来的时候连柏油路都没有,交通很不方便。而且村里工作任务重,周末几乎没有休息过,白天工作,晚上值班,人社局驻村干部都很少回家,对家里照顾得少,孩子没人照顾,就把他带在身边,现在也成了村子里一个小成员了。”巴姆笑着说道。

近年来,昌都市人社局共组织49批次520余人次干部职工对康沙镇开展结对帮扶,投入帮扶资金60万元。驻村工作队累计争取项目67个,涉及道路交通、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农村合作经济等项目,资金达3104万元,开展农牧民技能培训61期,培训1700余人次。

查然村海拔3900米,在过去缺水少电,没有柏油公路,村委会只有两间小平房,对于在人社局定点帮扶下发生的巨大变化,村支书美塔罗布看在眼中:“现在村里通了柏油路,用上了自来水和天然气,百姓们住进了安居工程,温室大棚也可以吃到蔬菜。村干部在群众心中的威信大大提高,干部和群众像水和牛奶一样不可分开。”

人才雪域促脱贫

一大清早,波密县的山间还云雾缭绕,扎木镇巴琼村的噶松罗布就来到了波密县产业园的天麻灵芝生产基地,手把手教村民如何翻土、播种。“现在村民们每天收入可以达到130元,如果技术学成的话,一亩天麻纯收入可以达到四五万元。”噶松罗布表示。

噶松罗布是全县有名的“土专家”“田秀才”,也是波密县人社局聘请的科技特派员。在当上科技特派员后,他在自己的天麻灵芝生产基地腾出一间大棚作为培训课堂,将多年的种植技术倾囊相授。

“目前产业基地有11名特派员,他们每年深入村居30余个,实地走访50余次,解决技术难题20余项。”波密县人社局工作人员表示。

为了让智力向脱贫攻坚一线汇聚,西藏积极引导各类人才向贫困地区流动,对贫困地区急需的医疗、教育、农牧等专业人才适当放宽引进条件。加大“三支一扶”人员招募力度,重点向扶贫支农领域倾斜。打好高原牌、政策牌、特色牌,多措并举引进人才。五年来引进医疗卫生、农林水电、工程技术等专业区外高校毕业生6400余名,有效弥补了人才紧缺短板。

在亚东县春丕亚东鲑鱼繁育基地,毕业于上海海洋大学的罗衡正在从事技术指导。“一条小小的幼鱼市场价达20元,商品鱼每斤市场价更是达200元左右。但由于养殖技术要求较高,所以我们急需专业技术人才。”基地负责人拉巴罗布介绍。为此基地从上海海洋大学引进邀请多名人才进行技术指导。在人才的指导下,基地不仅可以加工鲑鱼罐头,还能利用冷链技术将新鲜鲑鱼运到内地,在基地打工的村民月收入不少于3000元。

为健全引导人才向贫困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机制,近日,西藏人社厅出台职称“定向评价 定向使用”工作方案,对那曲市、阿里地区以及全区县(区)、乡镇(街道)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大职称政策倾斜力度。对长期扎根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工作,做出重要贡献业绩的专业技术人才,可破格参加职称评审;对于自主组织实施、实行“以考代评”的职称系列和专业,对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单独划线;对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不作要求。

不仅聚焦引进人才,还在培养本地人才上下功夫。西藏人社系统开展西藏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养工作,每年选派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赴区外知名高校、企事业单位脱产进行为期6个月或1年培养,发展壮大西藏高层次少数民族专家队伍。

一批批学员东去西归,给高原种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

“清清的河水,蓝蓝的天;连绵的雪山,阳光灿烂;玉麦儿女心向党,总书记的回信三冬暖。”2018年西藏自治区新年音乐会上,特培学员刘一澜作词的《玉麦儿女心向党》荡气回肠,温暖了雪域高原。

新时代的雪域高原,正在迎来更美好的春天。(雒艺甍)

上一篇:婺源两企业遭事故境遇大不同
下一篇:河北张家口:31项人社服务事项可在基层办理(张家口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办事服务)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