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着力提升工伤鉴定管理服务水平

admin 479 2022-10-31


本市着力提升工伤鉴定管理服务水平

2015年,市人力社保局贯彻落实***《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和鉴定标准,从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人文化入手,提高工伤劳动能力鉴定管理服务水平,全市共组织鉴定508场,鉴定工伤职工1.4万人,有力地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一是鉴定管理规范化。建立普通专家、主任专家、***专家分级鉴定制度和重大疑难伤情市区两级会商制度,进一步规范全市重大疑难伤情的评判程序;提高专家轮换率,明确提出“各级劳鉴会每年组织鉴定场次不得少于18场,年入户鉴定不少于当年鉴定存在护理依赖职工的20%,年约请同一劳鉴专家场次不得超过该劳鉴会全年总场次的60%”的工作要求,并将再次鉴定率和再次鉴定结论改变率纳入年度考核指标,进一步强化监督管理。

二是鉴定尺度标准化。2015年,市劳鉴会对原市区两级劳鉴会进行整合,建立了全市统一的工伤劳鉴专家库,严格专家选聘标准,共设置内科、外科、骨科、脑系、职业病等7个科别,聘任专家410人,解决了区县科别设置不全、专家数量不足、专家使用固化等问题。积极组织举办全市工伤劳鉴业务(标准)培训班,对区县工伤科科长、工作人员及劳鉴专家就新劳鉴办法和劳鉴标准进行培训,统一鉴定标准把握尺度。同时,市劳鉴会积极深入区县进行监督检查、会商指导,加强业务交流,就疑难工伤鉴定案例进行研讨,达成一致意见。

三是鉴定流程信息化。将各级劳鉴部门及全市劳鉴专家的基本信息和鉴定工作信息纳入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在申请、受理、鉴定、审批等各业务环节分别设置操作权限,所有操作均在二期二步系统完成并业务留痕。将1-4级主任专家鉴定制、专家轮换率、入户服务量等工作要求和指标在信息系统内添加自动识别判断功能,不满足政策要求的业务数据,不能录入二期二步系统。

四是鉴定服务人文化。全市各级劳鉴会积极组织专家对于年龄较大或伤残程度较重的工伤职工提供上门服务,建立更加便民快捷服务的服务体系,全年共上门鉴定111人次,年龄最高达87岁。特别中铁十八局五公司整建制转移后,其老工人人员全部居住在外地且行动不便,市劳鉴会及时组织力量,克服路途遥远、时间紧迫的困难,在年底前完成全部鉴定工作。此外,继续开展“三送”工作,及时向工伤职工发送伤残等级、辅助器具配置等鉴定结论及权益告知短信。

上一篇:关于遴选社区服务型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的政策问答
下一篇:河东区打出“组合拳”服务企业和人才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