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共享服务在中国的变迁和发展进程?HR共享服务对企业有什么用?

知梧 603 2023-02-01


本文结合两位老师的亲身经历,介绍HR共享服务在中国的变迁和发展进程?

本文引用了施耐德电气HR共享服务中心中国区总监张勇老师和天音控股集团的***人力资源官张云喻老师的语录

张云喻:

我最早接触人力资源管理的时候,用的是六大模块的管理模型。

我在2010年开始比较系统的接触人力资源三支柱,当时属于一种很新的现象。

通过逐步实践,我发现:

首先,三支柱的结构,是人力资源六大模块在新形势和新要求下的一种创新的组合方式,但它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模式。

第二,从实际的应用上,三支柱有特定的应用场景。

跨地域管理,即当公司在多地有多家分公司或者分支机构

跨产业管理,即当一家公司有几个不同的主业

不同业务方向,即在一个公司内部有不同的方向的事业部

第三,三支柱的发展不仅得益于管理技术的提高,更得益于IT技术的提高。

三支柱包括COE、SSC和HRBP,在这三者之中 SSC是核心。SSC应用的最大基础就来自于IT技术的飞速发展。1997年,IT技术还处在一个相对比较初级阶段,但到现在,随着IT技术的日臻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够更好地运用到SSC中,促进了三支柱的发展。

第四,从六大模块向三支柱转变的动因,除了效率和经济形势外,还有人力资源的集权机制的向下推动。

从实质上来说,六大模块和三支柱,核心差异不是很大。三支柱的三个方面,需要“三懂”:COE要求人力资源其实懂专业,SSC要求人力资源是懂信息化,HRBP要求人力资源懂业务。时***今日,人力资源对IT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才会促使了这种三支柱的重大发展,其实SSC才是那一根主干。

张勇:

初次接触三支柱,是在2000年初,在IBM工作期间。企业进行人力资源三支柱转型,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内因:企业内部对HR部门的职能需求增加。

从传统HR转型成为战略性的合作伙伴,更贴近业务,与业务战略保持一致,给予公司业务的更多的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支持。

外因:2007-2008年爆发了次贷危机,从外部社会角度,要求企业要节能增效。

变革的结果,就是HR内部的角色发生调整,一部分冲在前面跟业务一起工作,甚***成为业务的人,我们称之为HRBP。COE和HR Service则有了新的分工。这刚好也是契合了尤里奇在1997年就提出来的三支柱模型。

当然,SSC也是需要懂业务的,尤其要懂我所在公司的业务。

比如在施耐德电气,公司的使命是成为全球能效的管理专家。

作为HR Service,我们的工作除了对业务部门的支持,还要考虑能为社会做什么贡献。

就拿3060的双碳(碳达峰和碳中和)来说,我们就实践了电子签。项目实施初衷,一方面是提升内部效率,另一方面,我们是会计算因此节约了多少棵的树木,对双碳产生了多少碳节的效果。

另外,HR除了要懂公司的业务,还要时刻了解市场上的变化,与市场保持一致,随时思考,如何将新的技术,在HR的场景中落地应用。


上一篇:如何规避员工关系管理中的陷阱?新时代企业员工关系管理有哪些新挑战?
下一篇:HRSSC在三支柱中的定位,对组织的发展和变革带来了什么推动作用?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