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为先 开放创新
深耕人力资源服务行业21年,易才始终不忘初心,“以人为本,与企业、与社会共赢未来”,
我们将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纳入到核心使命与价值观内,充分利用自身企业优势,积极投身公益事业,真情回馈社会。
助残就业
-
政企合作
携手中残联及各地残联,开展形式多样的助残项目,实现残疾人、企业、政府多方共赢
搭建政企沟通桥梁,举办全国助残就业政策宣讲系列活动,宣传解读最新政策
开展线上+线下技能培训,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营造多元融合就业氛围
-
校企合作
与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促进残障大学生就业安置
与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深度合作,支持残障大学生就业、创业
研发在线残疾人课程,全方位赋能残障群体就业技能提升,拓展就业机会
-
公益机构合作
联合安徽李恩三慈善基金会,以创新的公益模式,为残疾人赋能
与全国多地民非组织合作,通过帮扶项目,促进残疾人就业
发起“残障者支持计划”,依托非遗技艺传承帮助残障者稳定增收
-
政企合作
-
校企合作
-
公益机构合作
公益事业
-
全国残疾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
-
多方联动
由政府、院校、企业、公益机构多方联动,共同为残疾大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才华、释放青春活力的广阔平台。
-
人才发掘
引导和激励广大残疾大学生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培育创业意识,提升社会化能力,推动一批符合未来挑战要求的高素质创业者脱颖而出。
-
-
集光计划
-
技能提升
通过“线上学习平台+社群+线下活动”多维方式,为残疾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就业推荐等创新性培训。
-
课程开发
“集光计划”已覆盖31个省份,累计开发课程34类229节,项目累计培训超2万人次,支持每位残疾人拥有平等就业的权利。
-
科研实践
-
《中国薪酬发展报告》
该报告全面反映了中国薪酬整体发展脉络。基本定位是集专业性、实用性、特色性于一体。全书分为四篇(综述篇、评估篇、探索篇、国外篇),二十余个章节,客观体现中国的薪酬体系,对企业用工有很好的指导性。
-
易才科研实践基地
2016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联手易才成立“易才科研实践基地”,并在易才的北京、广州、成都等11个分支机构进行了挂牌,标志着双方开启了共同探索、推进建设和谐劳动关系的新篇章。
-
《就业指数报告》
自2010年起,易才企业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联合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连续发布“CTG中国就业指数”,基于实际用工数据,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行业劳务用工变动趋势及行业就业变动趋势。
-
《税费负担指数报告》
2015年,易才企业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中国劳务派遣人员工资与税费负担指数报告》,用数据刻画中国劳务派遣市场的工资和税费特征,挖掘劳动力市场“质”的变化。该报告是理论研究部门和实践部门深度合作的成果。
-
“无障碍非遗”就业基地
2024年,易才携手安徽李恩三慈善基金会,及各地民非机构,共同发起“残障者支持计划”,项目依托一条主线——非遗技艺传承,通过技能、实操培训,帮助残障者熟练掌握一门非遗手工艺技能,实现稳定增收,更好融入社会。
公益荣誉
-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GHR
2022年度优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
第十届中国公益节
易才集团获“2020年度企业社会责任行业典范奖” -
《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理事会
2020中国人力资源十大技能提升优秀案例 -
第十一届公益节
易心益路获“2021年度责任品牌奖”
集光计划获“2021年度公益项目奖” -
第八届中国公益节
2018年公益践行奖 -
第十届中国公益节
CEO李浩获“2020年度公益人物奖” -
亚太华商领袖联合会
CEO李浩获“2009亚太最具社会责任感华商领袖”
-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GHR
2022年度优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
第十届中国公益节
易才集团获“2020年度企业社会责任行业典范奖” -
《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理事会
2020中国人力资源十大技能提升优秀案例 -
第十一届公益节
易心益路获“2021年度责任品牌奖”
集光计划获“2021年度公益项目奖” -
第八届中国公益节
2018年公益践行奖 -
第十届中国公益节
CEO李浩获“2020年度公益人物奖” -
亚太华商领袖联合会
CEO李浩获“2009亚太最具社会责任感华商领袖”
恩三基金会
安徽李恩三慈善基金会由李浩先生创办,原名安徽省李恩三教育发展基金会(非公募基金会),于2013年2月20日经安徽省民政厅批准成立。 恩三公益深耕中国公益领域10年,一直致力于新一代公益模式的探索。从公益1.0的物资援助到公益3.0的授人以渔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从环保、文化保护、人工智能陪伴、食育食疗等多个领域的持续探索。目前聚焦于公益助残、公益大健康两大领域,残障人士、留守儿童、公益创业人和孤寡老人四大群体。恩三公益立志于通过切实落地的公益项目,拓宽受益人对社会与世界的认知,帮助他们找到立身社会的更多可能性,实现“幼有所长、壮有所用、老有所终,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的平凡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