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svg

    销售咨询

    400-098-7766

  • 2.svg

    薪税社保服务

    400-108-8080

  • 3.svg

    体检保险福利

    400-060-9891

  • 4.svg

    质量监督

    400-666-8686

薪酬模式这样设计,轻松调动员工活力

2022-12-07 00:00:00

来源|环球人力资源智库(GHRlib)
作者|棠雪 资深职业规划导师

《成也薪酬,败也薪酬》的书中,作者舒瀚霆提出了一个新的薪酬视角:


“足球运动中,为什么有的替补会比主力薪酬要高?”


这完全打破了我们旧有的认知,总觉得替补要差一些,拿的薪酬应该要比主力低一些。

实则不然,在足球比赛中,有一种替补叫“超级替补”;在NBA中,有一种替补叫“最佳第六人”,他们拿的薪酬要比很多主力要高。

比如西甲联赛中的格列兹曼,这个赛季替补出场3次共82分钟,进球2个,年薪3000万欧元,是所有球员中数一数二的。

究其原因是,替补队员们虽不一定能上场比赛,却需要熟练掌握场上五个不同角色的技能,时刻准备充当“救火员”,肩负着随时救场的重任。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一岗多能”,他们拥有多项能力傍身,公司不过是为他们的能力付薪。这种以个人能力的高低来判断员工价值大小的薪酬模式,就是典型的能力薪酬。


好的薪酬体系,必然是遵循员工价值规律的体现。


01

明明给的工资不低
员工还不满意?

前不久,朋友打电话来吐槽,直言现在的员工太难管理,明明给的工资不低,但员工干起活来却暮气十足,毫无积极性可言。

其实,吐槽只是情绪的宣泄,他心里多少是知道问题的症结所在,却一时间苦于没有找到解决办法。

事情是这样的,朋友是五年前开始创业的。他创办了一家玩具工艺品公司,从几十人的小作坊,发展到现在近八百多人的公司,这一路走来诸多不易,但整体来说发展还算稳健。

取得这样的成绩,与他为人处事的大局观是密不可分的。他视员工为公司的财富,除一线生产工人外,几乎所有的生产管理人员的工资水平,在行业内已处于中位值以上。

刚开始大家都还干得挺起劲,但近两年明显感到员工士气有些低迷,核心骨干也逐渐流失。为了解开这个困惑,他专门请HR部门组织了员工满意度调查活动,得到的结果却让他大跌眼镜,完全没想到问题的焦点全部集中在薪酬上。

是公司给出的工资太低了吗?是员工太过于贪心了吗?其实都不是。在我看完他发过来的薪酬资料后,清楚地知道是他们的薪酬设计出了问题。


02

岗位薪酬固化成常态
干好干坏一个样

举个例子,从他们车间主任的薪酬资料来看。

老丁,40岁,高中学历,有丰富的工艺品生产管理经验,对工艺流程和材料损耗很有钻研,公司刚成立没多久就入职了,算是元老级的人物,有一定影响力,他拿的是固定月薪12000元。

小卢,29岁,本科学历,毕业后就进入工艺品行业,熟稔“人机料法环”全面质量管理,对产品的创新也极有想法。尽管入职时间不长,但很有发展潜力,他拿的固定月薪也是12000元。

虽然他们的岗位都是车间主任,但从工作产出结果上看,却相差甚远,出现内讧扯皮也实属正常。

同一岗位,同样的薪酬,完全忽视员工的能力差距,干好干坏都一样。员工在心里就会打着“小算盘”,选择更利于自我的方式。与其干多错多,那还不如“划水摸鱼”,长此以往,员工积极性慢慢就会被消磨殆尽。

显然,公司虽然重视人才,但对薪酬的理念还停留在雇佣时代,认为双方是契约关系,我出钱,你出力,明码标价,公平交易。

殊不知,这种粗放式的薪酬设计才是导致员工积极性下滑的元凶。

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想要用薪酬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该如何做呢?


03

如何设计薪酬模式
才能调动员工活力?

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视角来看这个问题,管理者希望员工可以“能者多劳”,而员工则希望可以“能者多薪”。

所以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就是:为能力付薪,不同能力不同薪酬。

这样,既能让老员工居安思危,又能让有能力的新员工脱颖而出,还可以直接打通内外部人才通道。
  
1、技能型/知识型能力薪酬

对于技能型/知识型薪酬的概念,有些管理者的认知还不够清晰。通俗地说,是指企业根据一个人所掌握的与工作能力相关的技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来支付薪酬的制度。

这种能力薪酬的优势非常明显,对培养专家人才是极具促进作用的。一些知名企业,会结合公司发展的实际需要,对这种薪酬模式进行了提炼和升华。

华为的“知本主义”就备受关注,创始人任正非在《走出混沌》中写道:


“相较知识经济的力量,金钱资本反而有些逊色,华为高薪招募人才的本质,是为了掌握和利用知识。”


正因如此,华为在薪酬设计上,也是以能力和价值为重心去设计的。像华为的“天才少年和博士军团”项目,就精彩地诠释了“天才天薪、优才优薪、人才才薪”的分级管理,其原始雏形也是技能型/知识型能力薪酬。

只是在实施的过程,巧妙地将薪酬与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进行了融合,让人才从战略层面去支持企业战略升级,发挥着薪酬的真正价值。

2、胜任型能力薪酬

许多企业在面对中高端人才缺口时,相较外部招募的“空降兵”,领导者貌似更青睐内部培养人才,也非常愿意给出胜任型能力薪酬。

这是因为内部人才更认同企业文化,不需要很长的适应期,相互之间的信任指数较高;而且对内部人才知根知底,能更客观地评估他们的胜任力,可以将人才试错的成本降到最低。

前不久,朋友公司想从内部选拔营销副总候选人,专门组织了一场竞争活动。鉴于企业的发展处于平稳期,他更看重候选人的开拓能力。

在竞聘考核阶段,还特意将渠道建设能力和管理支持能力的分值拉高,更是给出超预期的薪酬标准,采用这种选拔方式和薪酬设计,最终筛选到了心仪的人才。

胜任力型薪酬,很多时候是企业对人才的一种期待,期望挖掘某项工作中优秀人员的特质,从而遴选出更优秀的潜在人才,进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3、任职资格型能力薪酬

关于任职资格的描述,相信大家都是比较熟悉的。

这与我们前面说的胜任力型能力薪酬,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两者的相似之处是都涵盖员工动机、特质、自我形象、社会角色、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能力。

而不同之处是,胜任力的重点,是岗位要求的“上限”,看重的是潜在特质,而任职资格的重点,则是岗位要求的“下限”,看重的则是外显能力标签。

就拿日常招聘工作来看,企业在甄选候选人时,是需要满足这个岗位要求的下限,才有资格拿到岗位的offer。

举个例子,比如腾讯的金融领域岗位,给出的薪酬相当丰厚,而他们的任职条件要求也相当严格。

学历要求双一流本科,海内外知名学府硕士;专业仅限经济、金融、财务专业;至少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最好在知名金融机构工作过,持有CFA等高含金量的资格认证优先等等。

显然,将这种外显能力标签化,去给付相应的能力薪酬,是大有裨益的。既能满足企业对人才发展的实际需求,也更利于对员工能力做出直观的判断,又使整个评估体系更加简单。
 

写在最后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说:


“所有细胞都被激活,这个人就不会衰落,企业也一样。拿什么激活?血液就是薪酬制度。”


好的薪酬体系,会更加注重员工的赋能和价值创造,往往发挥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亦能够全面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组织认同感。



来源:环球人力资源智库(GHRlib)

作者:棠雪 资深职业规划导师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若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