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背景及意义
-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政策依据
-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管理
-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使用管理
-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法律责任
-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政策实施效果与意义
-
易才在助残就业场景的支持服务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2025.03.05 15:44:16
为了推动残疾人就业,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国家设立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制度,通过经济手段引导和督促用人单位积极安排残疾人就业,为残疾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背景及意义
设立背景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以下简称“保障金”)的设立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我国有8500多万残疾人,这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特殊群体。残疾人就业不仅是他们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更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
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和社会观念的影响,残疾人就业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障碍。
为了推动残疾人就业,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国家设立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制度,通过经济手段引导和督促用人单位积极安排残疾人就业,为残疾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政策依据
法律法规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设立与征收有着坚实的法律法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用人单位未达到规定比例的,应缴纳保障金。《残疾人就业条例》进一步细化了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要求,规定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具体比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规定,未达到规定比例的用人单位需缴纳保障金。这些法律法规为保障金的征收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确保了保障金制度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管理
征收主体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主体明确为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地方税务局或国家税务局。规定确保保障金征收的专业性和规范性。税务机关作为专业的征收机构,具备完善的税收征管体系和丰富的征管经验,能够有效保障保障金的及时、足额征收。同时,地方税务局或国家税务局的参与也便于与地方财政部门、残疾人联合会等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形成保障金征收、使用和管理的合力,确保保障金制度的有效实施。
征收标准
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要求是保障金征收的重要依据。根据《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具体比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规定。这一灵活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残疾人就业需求和用人单位的承受能力等因素,体现了政策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保障金的计算公式为:保障金年缴纳额=(上年用人单位在职职工人数×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安排残疾人就业比例-上年用人单位实际安排的残疾人就业人数)×上年用人单位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这一公式清晰地界定了保障金的计算方法,确保了征收的公平性和透明性。例如,某企业上年在职职工人数为100人,所在地区规定的残疾人就业比例为1.5%,实际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为1人,上年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为60,000元,则该企业需缴纳的保障金为:(100×1.5%-1)×60,000=30,000元。这种计算方式既考虑了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又确保了保障金征收的合理性。
-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使用管理
支持方向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使用方向明确且广泛,涵盖了多个与残疾人就业和生活保障相关的领域,具体如下:
职业培训与教育:保障金用于支持残疾人职业培训、职业教育和职业康复支出。
就业服务与支持:保障金用于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提供就业服务和组织职业技能竞赛的支出。同时,补贴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所需的设施设备购置、改造和支持性服务费用,以及辅助性就业机构的建设和运行费用。
创业扶持与补贴:保障金用于扶持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包括经营场所租赁、启动资金、设施设备购置补贴和小额贷款贴息等。此外,还提供各种形式就业残疾人的社会保险缴费补贴和用人单位岗位补贴,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种植、养殖、手工业及其他形式生产劳动。
奖励与补助:保障金用于奖励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以及为安排残疾人就业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或个人。同时,对从事公益性岗位就业、辅助性就业、灵活就业,收入达不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生活确有困难的残疾人提供救济补助。
-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法律责任
违规处理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与使用管理具有明确的法律责任规定,以确保政策的严格执行和保障金的合理使用。
根据《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单位和个人若违反相关规定,将面临以下处罚措施:
擅自减免或改变征收标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减免保障金或改变保障金的征收范围、对象和标准。如有违反,将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和《违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行政处分暂行规定》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例如,某地区未经批准擅自降低保障金征收标准,导致保障金收入大幅减少,影响残疾人就业项目的资金支持,相关责任人将受到相应的行政处分。
隐瞒、坐支、滞留、截留、挪用保障金:用人单位或相关管理部门若存在隐瞒应当上缴的保障金,或坐支、滞留、截留、挪用保障金的行为,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保障金制度的严肃性。例如,某企业被查实在申报保障金时隐瞒实际在职职工人数,少缴保障金,相关部门将责令其补缴,并依法给予处罚。
违反规定使用保障金:保障金必须专款专用,用于支持残疾人就业和保障残疾人生活。如有违反规定使用保障金的行为,将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追究责任。
-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政策实施效果与意义
促进就业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政策的实施对残疾人就业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从就业机会来看,数据显示,自保障金政策实施以来,全国残疾人新增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例如,某地区在保障金政策的支持下,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通过开展职业培训、就业指导等活动,为残疾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提升残疾人就业能力方面,保障金的作用也十分明显。保障金用于支持残疾人职业培训、职业教育和职业康复等项目,使残疾人能够掌握更多实用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以某市为例,利用保障金开展的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涵盖了计算机操作、手工制作、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有力地推动了残疾人融入社会就业体系。
社会公平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政策在推动社会公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它体现了社会对残疾人群体的关爱和重视,通过促进残疾人就业,使他们能够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例如,某地区通过保障金政策的支持,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为残疾人提供了就业指导和岗位推荐服务,帮助他们找到了适合的工作岗位,使残疾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增强了自我价值认同感,减少了社会不平等现象。
其次,保障金政策有助于消除就业歧视。在政策的约束下,用人单位更加重视残疾人就业问题,积极创造条件吸纳残疾人就业,减少了对残疾人的就业歧视。例如,某企业在保障金政策的引导下,改变了以往对残疾人就业的偏见,主动招聘了多名残疾人从事适合的工作岗位,并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机会,促进了企业内部的和谐与公平。
-
易才在助残就业场景的支持服务
易才旗下专注融合就业服务的品牌“易心益路”,在推动残疾人平等就业理念的同时,积极探索融合就业模式,致力打造就业+创业+培训+关爱为一体的综合服务解决方案。
易心益路提供多种服务模式,包括招聘模式、派遣模式、到岗模式,并协助企业完成年审工作,确保企业按照国家规定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和解读,确保企业在招聘安置残疾人合规操作,降低用工风险。多样化的就业模式帮助残疾人灵活选择,包括互联网+就业、基地就业和到岗就业,涵盖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就业推荐、就业安置等个性化服务,帮助残疾人提升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易才在国内多个城市建立了残疾人就业基地,提供包括手工坊、公益超市、奶茶店、咖啡店、盲人按摩、无水洗车、文创书吧等多种就业项目。就业基地参访、公益捐赠/志愿者服务、新政解析宣讲会以及定制公益项目等增值服务,帮助企业践行社会责任。企业可通过实地参访易心益路就业基地,深入了解残疾人的就业现状;通过与易才合作的公益机构进行捐款、捐物,为残疾人群体提供温暖支持;或参与政策解读活动,了解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法规;易才还支持为量身定制公益项目,共同为社会贡献力量。
易才始终坚守初心,将公益与商业有机结合,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残疾人就业赋能。易才在助残就业方面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和服务,通过探索多元化就业模式、建立就业基地、开展技能培训、校企合作与资源整合、政策解读与宣传等方式,为残疾人实现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